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50 ›› Issue (4): 23-37.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5.04.003
• 宋史研究 • 上一篇
张锦鹏1,段杰2
ZHANG Jinpeng1,DUAN Jie2
摘要: 唐宋之际,铜钱经历了从举振乏力到供应恢宏的完整变化过程。这一过程遵循了铸钱需盈利、币由国定的两大基本原则,但钱法成效取决于铜钱供需关系、矿冶发展、私钱市场等具体因素。官府铸钱收益随着增铸而递减,铸钱成本随着增铸而递增,当铸钱收益等于铸钱成本时,形成“铸钱临界点”,即官府铸钱规模限度。中晚唐时期,由于矿业能力低效带来的铸钱成本高昂造成铸钱临界点早早到来,致使官铸铜钱供给持续乏力,政府陷入增铸亏本、减铸丧权的困境,私钱不断排挤官铸铜钱。及至五代,北方政权试图通过取缔私钱、承认短陌,有限提升官铸铜钱实际购买力;南方政权则采取铸行铅铁钱,强制规定铅铁钱与铜钱等值流通,试图降低铸钱成本,但都未能扭转官铸铜钱的颓势。北宋建立后,规模日增的财政和市场货币化刺激了铜钱的需求,推高了铜钱的购买力。宋廷又通过搭建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矿政体制,稳定矿料供应,以财政枢纽强力整顿私钱,实现铜钱体系与信用制度的结合,不仅奠定了北宋前中期铜钱大规模鼓铸的基础,且大大推延了官铸铜钱临界点的到来。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