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历史文化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董仲舒生平履历再考证
    王文书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8 (5): 149-160.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3.05.015
    摘要614)      PDF(pc) (1400KB)(195)    收藏
    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对董仲舒的生平进行了再次考证,得出了与以往观点不同的结论。董仲舒大约出生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卒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董仲舒参加了建元元年的对策,但《天人三策》非建元对策的策文,而是元光元年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之间一次国策讨论;董仲舒两次任江都相,第一次是建元对策后至建元三年(公元前138),第二次是在元光二年(公元前132)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董仲舒转任胶西相即在元朔三年(公元前12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抗战时期中共对晋察冀边区村政权社会结构的改造
    李春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8 (3): 145-152.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3.03.016
    摘要313)      PDF(pc) (1258KB)(135)    收藏
    抗战时期,中共在晋察冀边区村选举与村政权建设中,为乡村社会各阶级表达或隐匿其政治诉求与政治利益提供了实践舞台。中共、村干部、民众在乡村民主政治的舞台上,发挥了不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晋察冀边区党和政府改造了村政权组织结构,削弱了地主、富农对乡村权力的影响,锻炼和培养了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乡村干部队伍,促进了民众行为、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明清时期冀南太行山区女娲信仰的地理分布与历史变迁——以女娲庙宇及碑刻为中心的考察
    李红霞,贾建钢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8 (3): 153-160.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3.03.017
    摘要530)      PDF(pc) (1305KB)(383)    收藏
    河北省涉县是冀南太行山区女娲信仰的核心区域,女娲庙宇分布广泛,常建于山顶或山村最高处,称之为“顶”或“奶奶顶”。涉县女娲庙宇以中皇山娲皇宫为中心区域,由西向东呈条状分布,距离娲皇宫越近,分布越密集,越远则相对稀疏。冀南太行山区女娲奉祀起源较早,至迟在唐末宋初之时,女娲信仰已有一定规模,及至明清时期,在地域文化传统、女娲护佑事项与信众所求高度吻合、国家政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女娲信仰达到兴盛。就碑志来看,这一时期女娲信仰的内容也有一定变化,原有补天“文化英雄”的神格逐渐失落,其“始祖母”神格成为主导,在这一转变中,女娲作为生育、护佑子嗣的独立女神的身份越来越清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白洋淀近七十年来“干淀”问题探析
    杨学新,任会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8 (2): 140-148.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3.02.019
    摘要418)      PDF(pc) (1349KB)(155)    收藏
    “干淀”是白洋淀水资源不足、水环境变化的重要表征。白洋淀浅碟状的地形决定了其蓄水能力弱、蒸发量大和下渗量大,伴随着气候转干,降雨量减少,加之域内工农业用水量增大、上游水利工程截水量大和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表径流量进一步减少,多种因素导致白洋淀在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丰水期后,七八十年代入淀水量锐减,“干淀”频现,不得已采取“引水济淀”和“综合治理”,力求解除“干淀”威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1949—1978年白洋淀地区人水关系的重构
    张慧芝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8 (2): 149-160.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3.02.020
    摘要223)      PDF(pc) (1409KB)(597)    收藏
    1949—1978年间,白洋淀地区气候大致以1965年为起点由多雨趋向干旱,人类活动叠加其上加剧了水环境变迁。其间人水互动可分为3个阶段:1949—1957年间,社会主义集体力量在抗灾自救中得到群众认同,人水关系走出传统观念的束缚;1958—1965年间,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1963年8月大洪水中进一步发挥,但是“大跃进”也使淀区水环境发生质变;1966—1978年间,工业污染、连续干淀,人水关系开始探索如何向工业化转型。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理论指导下,学习借鉴苏联的理论和实践,与工农群众结合,通过 “实践—理论—实践” 的工作方法,探索构建了人水互动的社会主义模式。运动式、急于求成是期间最大的不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