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生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东中西部7省10 674名学生的调查
    付卫东,张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50 (4): 124-137.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5.04.011
    摘要133)      PDF(pc) (1546KB)(9)    收藏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作为推动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工具,其学生用户群体的持续使用意愿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7省11个县(市、区)的中小学生群体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国平台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学生群体对国平台的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的满意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是影响持续使用国平台意愿的关键因素;降低学生的技术焦虑能够有效提升对于平台使用的效能感和意愿。最后,从关注学生需求差异,增强国平台服务效能;优化平台用户体验,夯实国平台应用基础;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发挥国平台教育优势等维度提出推动学生群体持续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意愿的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我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异质性及其路径调适
    陈恩伦,高杨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50 (2): 88-99.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5.02.008
    摘要292)      PDF(pc) (1489KB)(121)    收藏
    以往学术界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多是在“城市”和“乡村”二元格局的宏观层面进行考察,鲜有-〓教育学研究教育公平视角下理论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专栏主持人:陈恩伦(西南大学)主持人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作为衡量中国教育现代化成效的一把重要尺子,始终是贯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全过程的核心关键词。当前我国社会民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有效推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而现实中不同群体间教育获得的差距使得教育不平等状况仍然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因此,进一步深化教育公平研究,打开教育不平等的“黑箱”,解构教育公平的微观机制,为“保障每个孩子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栏目聚焦我国教育公平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内在联系,组编以下两篇文章。《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我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异质性及其路径调适》一文从“教师数字素养”这一微观层面对教育公平进行探讨,发现乡村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具有的异质性表征,并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促进乡村教师生成“城乡二重性”资本、合力共建乡村教师的“再语境化”场域、培养乡村教师“物或损之而益”的惯习为实践路径,以支持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与公平化。《互动仪式链视角下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困境与破解》一文中指出,依托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带动流入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内生性发展是教师轮岗政策的深层价值意蕴。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专业引领参与主体的互动过程机制,采取深化教师轮岗价值认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提高轮岗教师专业引领胜任力、制度化规约专业引领等策略破解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困境。两篇文章均关注到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中的现实问题,通过理论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多维破局探寻优质教育公平发展路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我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异质性及其路径调适陈恩伦,高〓杨(西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400715)摘〓要:以往学术界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多是在“城市”和“乡村”二元格局的宏观层面进行考察,鲜有-〓收稿日期:2024-11-02〓基金项目: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基金项目“数字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成效研究”(1331006)〓作者简介:陈恩伦(1965—),男,贵州遵义人,博士,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高杨(1991—),女,云南曲靖人,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从“教师数字素养”这一微观层面进行探讨。基于学校教育承担文化再生产和阶层再生产功能的内在机制,通过深度访谈发现乡村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具有的异质性表征,阻碍了城乡之间实现更高质量教育公平。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以高智能生产力为基础、以高算力生产力为导向、以高素质生产力为保障,促进乡村教师生成“城乡二重性”资本、合力共建乡村教师的“再语境化”场域、培养乡村教师“物或损之而益”的惯习为实践路径,以支持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与公平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困境与破解
    杨卫安,苗倩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50 (2): 100-109.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5.02.009
    摘要219)      PDF(pc) (1381KB)(120)    收藏
    教师交流轮岗是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依托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带动流入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内生性发展是交流轮岗政策的深层价值意蕴。专业引领可以视作微观教育情境中轮岗教师和流入校教师之间展开的互动仪式。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专业引领参与主体的互动过程机制,可以发现存在一些内隐性困境,即轮岗教师身心退场弱化引领互动情境,参与双方主体异质导致共同关注焦点离散,双方互动不良导致积极情感共享缺失,专属时空缺失及轮岗教师权责不明确导致对外界限模糊。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来破解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困境:深化教师轮岗价值认同,促进专业引领主体回归;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达成学生成长共同愿景;提高轮岗教师专业引领胜任力,促进双方积极情感共享;制度化规范专业引领,强化主体权责意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