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50 ›› Issue (2): 88-99.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5.02.008
• 教育学研究 • 上一篇
陈恩伦,高杨
CHEN Enlun,GAO Yang
摘要: 以往学术界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多是在“城市”和“乡村”二元格局的宏观层面进行考察,鲜有-〓教育学研究教育公平视角下理论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专栏主持人:陈恩伦(西南大学)主持人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作为衡量中国教育现代化成效的一把重要尺子,始终是贯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全过程的核心关键词。当前我国社会民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有效推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而现实中不同群体间教育获得的差距使得教育不平等状况仍然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因此,进一步深化教育公平研究,打开教育不平等的“黑箱”,解构教育公平的微观机制,为“保障每个孩子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栏目聚焦我国教育公平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内在联系,组编以下两篇文章。《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我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异质性及其路径调适》一文从“教师数字素养”这一微观层面对教育公平进行探讨,发现乡村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具有的异质性表征,并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促进乡村教师生成“城乡二重性”资本、合力共建乡村教师的“再语境化”场域、培养乡村教师“物或损之而益”的惯习为实践路径,以支持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与公平化。《互动仪式链视角下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困境与破解》一文中指出,依托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带动流入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内生性发展是教师轮岗政策的深层价值意蕴。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专业引领参与主体的互动过程机制,采取深化教师轮岗价值认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提高轮岗教师专业引领胜任力、制度化规约专业引领等策略破解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困境。两篇文章均关注到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中的现实问题,通过理论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多维破局探寻优质教育公平发展路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我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异质性及其路径调适陈恩伦,高〓杨(西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400715)摘〓要:以往学术界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多是在“城市”和“乡村”二元格局的宏观层面进行考察,鲜有-〓收稿日期:2024-11-02〓基金项目: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基金项目“数字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成效研究”(1331006)〓作者简介:陈恩伦(1965—),男,贵州遵义人,博士,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高杨(1991—),女,云南曲靖人,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从“教师数字素养”这一微观层面进行探讨。基于学校教育承担文化再生产和阶层再生产功能的内在机制,通过深度访谈发现乡村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具有的异质性表征,阻碍了城乡之间实现更高质量教育公平。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以高智能生产力为基础、以高算力生产力为导向、以高素质生产力为保障,促进乡村教师生成“城乡二重性”资本、合力共建乡村教师的“再语境化”场域、培养乡村教师“物或损之而益”的惯习为实践路径,以支持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与公平化。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