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语言文学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郭店简与上博简《缁衣》篇用字比较
张素凤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3 (
5
): 15-20.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8.05.003
摘要
(
966
)
PDF(pc)
(1242KB)(
514
)
可视化
收藏
对郭店楚墓竹简《缁衣》和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竹书《缁衣》的用字情况进行了全面测查比较,并与传世《缁衣》篇用字进行对照,发现两篇出土《缁衣》用字有很大差别,且其本字使用比率都明显低于传世用字。战国时期不仅各诸侯国“文字异形”,同一个诸侯国内文字异形也十分严重。因此,秦统一后“书同文”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解决了各诸侯国文字异形的问题,也有效地保存了汉字形义切合的表意文字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祈雨卜辞fen祭新论
王晓鹏,李纪言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3 (
5
): 21-27.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8.05.004
摘要
(
610
)
PDF(pc)
(1398KB)(
404
)
可视化
收藏
fen祭的致祭对象皆为祖先神;其次fen祭在时间、地点等方面与 、舞等祭祀活动有着一定的关联,这几种祭祀有时会同时、同地进行,尤其是fen祭与 的关联,在传世文献中也能得到印证;另外,对fen祭的祭祀场合的分析,也对我们理解fen祭的性质提供了帮助;最后,依据卜辞辞例和“沉”“坎”等专字用法及其造字构形表意情况,“fen”字的造字构形表意和辞例用法与之相类。从而推知“fen”造字构形表示以火焚文、黄之意。由此观之,fen祭的性质,即是一种以祖先神灵为致祭对象,且常与fen祭同时进行的“临时祭告”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道学与诗的人生绾结——理学视野下的诗人薛瑄
郭万金,艾冬景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3 (
3
): 16-23.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8.03.003
摘要
(
637
)
PDF(pc)
(1359KB)(
526
)
可视化
收藏
理学大儒薛瑄是最早得以从祀孔庙的明代儒者,有“明代醇儒,瑄为第一”的盛誉。这位理学醇儒不仅是程朱道统的典范传人,更是一位颇具性情的诗人。诗歌虽被薛瑄明确定位为以余力游之的余事,然见景而生、因事而感、随时而发的四溢诗情,却使得诗歌成为其立身处世所不可或缺的人生构成,登临游历,同僚酬唱,莫不有诗。平实雅正的诗歌世界成为这位道学夫子的情志寄托,记录着他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杨绛著译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刘泽权,汤洁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3 (
3
): 24-32.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8.03.004
摘要
(
768
)
PDF(pc)
(1812KB)(
298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国现当代久负盛名的作家、文学家和翻译家,杨绛在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粲然可观的成就。其作品涵盖范围之广、质量之高,受到较多读者和研究者喜爱,有关其著译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中国知网1981-2017年间有关杨绛创作和译作研究的文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旨在廓清相关研究现状,探究其可资拓展之空间,以期全面挖掘杨绛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文学价值,客观评价这位“女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空间方位词“前”“后”的时间概念用法
武文杰,Musona Muchinei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3 (
3
): 33-37.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8.03.005
摘要
(
963
)
PDF(pc)
(1260KB)(
623
)
可视化
收藏
“前”和“后”是一组基本的空间概念,在许多语言中,描述空间概念的词语都发生了向时间概念系统的隐喻。汉语对时间系统的表述也大量借用了表示空间概念意义的词语,其中“前”“后”在与不同时段表述的对应过程中,呈现出错位和不对称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写和分析发现,错位和不对称现象的成因是人们认知角度和认知习惯的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流派范畴的理论性建构
陈才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3 (
2
): 18-25.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8.02.003
摘要
(
709
)
PDF(pc)
(1494KB)(
730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诗歌领域之研究,“流派”是重要的范畴之一。其重要性在于,流派介于文学总体与作家个体之间,所处理的对象是文学家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诗可以群”,若文学仅仅是关乎个体的一种“存在”,自生自灭,与外界绝缘,则其在文学史之价值可约等于零;只有个体之创作与他者、外界、群体发生关系——同时代或异时代之接受、传播、影响、渊源、传承等关系,其文学史价值方有所附丽。而这种同时代或异时代创作的承与变,及各种互动关系,正是“流派”研究的主要对象。流派的多少、特征、构成(或命名)方式、波及范围及其兴替影响,是衡量一个时代诗歌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在这一意义上,作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中介的“流派”范畴,可谓诗歌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顾随小说创作主题取向衍进
石蓬勃,顾之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3 (
2
): 26-31.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8.02.004
摘要
(
728
)
PDF(pc)
(1392KB)(
510
)
可视化
收藏
顾随所作小说今见12篇,就主题取向而言,大抵可分为家庭生活之眷念、个体人性之剖析、济世目标之表述、众生苦难之描摹等四个方面。此主题取向之衍进,当与作者生活阅历有所关联,亦体现出作者对社会人生之持续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建安文人感伤主题诗文创作的心理建构与表现特点
徐晓,袁济喜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3 (
2
): 32-39.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8.02.005
摘要
(
670
)
PDF(pc)
(1432KB)(
368
)
可视化
收藏
在审美层面上看,建安文人的诗文创作广泛弥漫着一种因物感而产生的悲美特质,这种特质成为建安文学的感伤主题。相对于西方18世纪的感伤主义思潮而言,建安时期的感伤主题创作规模相对狭小,但其凭借丰富而深广的内涵,显示出极强的包容性,并成为建安时期文学作品的核心特质之一。通过文艺心理学的视角对建安文人感伤主题诗文创作的个人心理动机和社会外部动机加以分析,能够更好系统地考察感伤心理的发生机制,并对建安感伤主题文学的表现特征获得全新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聚焦饮食书写:李渔的矛盾性及个人独特性
魏琛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3 (
2
): 40-47.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8.02.006
摘要
(
905
)
PDF(pc)
(1434KB)(
437
)
可视化
收藏
明代中后期,文人士大夫群体在心态、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饮食生活的关注也循序渐进,持续发酵。当时颇负盛名的李渔一直被认为是饮食书写的集大成者,既继承了前代饮食家们的主张,还进行了创新,形成颇具特色的饮食书写体系,并对后代的袁枚等人产生很大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李渔个人身份的复杂性使其饮食书写具有了多重面向:“士”“民”这两种身份的重叠使其思想呈现出一定的交叉性,显得比较复杂甚至矛盾,具有个人独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的传播特征及影响
白贵,杜浩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2 (
6
): 19-23.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6.003
摘要
(
1091
)
PDF(pc)
(3199KB)(
231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进化、衍生出了灿若星河的酒文化。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王朝,酒文化在其繁荣的文学中得到了全面的升华与传播,在以文学为载体的传播主体中逐渐形成媒体传播路径和非媒媒体传播路径为主的诗酒融合气象。在动态传播和静态传播相结合的过程中,酒文化自身又因为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而得到升华。以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的传播研究为基础,从酒的文化内涵出发,结合文学创作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对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的传播主体和受众、内容及其路径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从崭新的视角全方位提升对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独特传播模式的认识和把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11.
黄粱梦诗歌的悲慨之美
刘振英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2 (
6
): 24-30.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6.004
摘要
(
666
)
PDF(pc)
(4573KB)(
150
)
可视化
收藏
悲慨是中国诗学里较为古老的一个理论范畴,它是一种以人的强烈内心情感为内核的美学结构,在这个美学结构里有梦幻的憧憬、有向死而生的精神,这种美学结构根植于人的情感世界,具有净化心灵的感染作用。黄粱梦诗歌的美学结构包括对人生演历的虚幻营造、对现实人生的非现实的不同层次补偿、梦觉时的深刻洞察三部分,这种美学结构表现为一种绝色之美、充实之美、悲壮之美,其美的特质是虚无、空旷、阔大。黄粱梦诗歌悲慨美学特质孕育于朝代变革或更替的独特社会土壤,人生的重大挫折和失败是悲慨要表现的主要内容,诗人超众拔群的才能和人生素养是悲慨美学特质产生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新移民文学中的“荒田现象”
彭翠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2 (
6
): 31-36.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6.005
摘要
(
592
)
PDF(pc)
(3816KB)(
235
)
可视化
收藏
新移民文学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文坛贡献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新移民作为新移民文学的创作主体,虽然也涌现出了诸如严歌苓、虹影、张翎等享誉文坛的小说家,但也有一大批成就斐然却被遗忘的作家们,而且尤以北美新移民作家群中的刘荒田为典型。他们突出的文学成就和学界应有的关注形成了极大反差。据此,笔者提出了“荒田现象”这一概念。基于新移民与“新移民文学”的历史境遇和生存空间,对“荒田现象”予以反思。通过梳理造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旨在探寻新移民文学走向辉煌的时代契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太宰治《惜别》中的鲁迅人物形象批评
张如意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2 (
5
): 16-20.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5.003
摘要
(
1004
)
PDF(pc)
(3383KB)(
254
)
可视化
收藏
自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小说《惜别》问世以来,作品中的鲁迅形象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日本研究界的批评观点基本上呈现出了批判→剥离→重塑的发展脉络。这与日本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从“作家论”到“作品论”再到“文本论”的发展脉络趋于一致,体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新的批评方法论不断改变着《惜别》中的鲁迅形象认知,也促使我们从多个维度去重新审视作为作家的鲁迅和太宰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奥斯丁的巴斯情结
程金贵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2 (
5
): 21-25.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5.004
摘要
(
509
)
PDF(pc)
(3305KB)(
245
)
可视化
收藏
作家生活的地域对其写作和个人阅历有深远的影响,在认同巴斯对奥斯丁创作有巨大影响的同时,试图通过其在巴斯的实际生活经历,结合其相关作品,分析巴斯对其个人生活阅历、社会认识、家庭生活、情感世界及写作领域等方面的影响,希望通过对奥斯丁个人世界的分析和探讨,深入解读奥斯丁作品的巴斯情结以及其作品的时代意义,进一步走近奥斯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文化视域中的唐代燕赵作家颂体文述论
张志勇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2 (
5
): 26-29.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5.005
摘要
(
617
)
PDF(pc)
(2445KB)(
204
)
可视化
收藏
唐代颂文在数量上称得上蔚为大观,其中燕赵作家群体的颂文创作更是别具风格,由燕赵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深深影响了这一地域作家的创作,他们在作品的总体表现上,有着较为突出的“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特征。以唐代燕赵作家的典型颂体作品为例,揭示此类颂体文创作与北朝儒学的关系,进而明确这些颂体文中折射出的由侠文化与儒文化二元构成、具备“慷慨悲歌”与“典正尚雅”这两大特征的唐代燕赵文化精神,最终明确唐代燕赵作家颂体文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元代文人的两都纪行之作
王双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2 (
5
): 30-35.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5.006
摘要
(
670
)
PDF(pc)
(4317KB)(
213
)
可视化
收藏
元代因皇帝的两都巡幸而有文人的两都之旅,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两都纪行之作。两都间独具风情的草原文化,不断刺激着文人的兴奋点,激发文人的时代自信和观风备览的文学精神。纪行之作由此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文学气象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貌。这些作品不仅在元代文坛备受瞩目,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高级检索
双月刊,1960年创刊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大学
主编:郭 健
副主编:刘相美
ISSN 1005-6378
CN 13-1027/C
邮发代号:国内 18-52
国外 BM1124
微信公众号
下载中心
组稿意向表
论文版权转让书
更多>>
友情链接
河北大学
知网
万方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