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视域下当代中国婚育观念及新型婚育文化构建
- 陆杰华,孙杨
-
2024, 49(3):
89-103.
-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4.03.008
-
摘要
(
270 )
PDF (1552KB)
(
29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婚育观念对婚育行为的塑造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面对我国人口规模和结构显著变化带来的持续性挑战,构建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新型婚育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育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形塑了婚育年龄逐步推迟、离婚和同居现象增多、生育意愿和行为普遍降低、家庭关系结构多元发展等主要人口特征。究其原因,是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大转型,全民尤其是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促使婚育观念发生转变,社会保障制度使家庭经济和赡养功能不断-〓社会学研究新型婚育文化形塑与人口高质量发展专栏主持人:王金营(河北大学)主持人语: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后,生育水平在波动中持续降低,到2000年总和生育率为1.7左右,2020年降到只有1.28,已处于超低生育水平。中国人口的生育率转变事实再一次证明,原有人们预想的或者理论研究判断的生育率降低会有一个底线,最终生育率可维持在更替水平上下的结论是存在巨大偏差的。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生育率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的国家或地区,还没有一个能通过鼓励和经济支持政策使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这是为什么呢?生育率研究者或者低生育率国家的政府似乎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婚育文化的作用可能超出想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转型,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而婚育观念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和人们生活、生产形态转变的深刻影响,出现前所未有的转变。显然,婚育文化和观念的转变对个体的婚育行为和人口的生育率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型婚育文化的培育和人口高质量发展,2023年10月30日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促进完善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提高人口发展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传统生育文化的本质是人为构建并经过长期经济、制度、政治的形塑而形成的适应传统农业社会的一种生育文化。在工业化进程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为应对人口快速增长而更多强调如何降低生育率,却没有意识到生育率降低轨道会脱离由传统生育文化所界定的底限,而对现代生育文化形塑缺少必要的方向性规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目标更是支撑,而人口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为规模稳定、结构均衡、素质优良,其关键在于面对过低的生育率,如何使生育率提升到适度水平,其根本在于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的认知。那么,中国青年人婚育观念和文化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形塑和构建新型婚育文化以促进生育率提升,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呢?本期特邀北京大学陆杰华教授、南开大学原新教授就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婚育观念构建、迁徙中的中国流动人口婚育观念和婚育行为转变进行深入的探究。陆杰华教授基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视域和需求,论证了在构建新型生育文化中要更加强调婚育责任和家国价值同构,增强性别平等意识,重视家庭建设,大力弘扬家文化优良传统,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主流意识和社会规范力量。这一点无疑表明,现代新型生育文化必须通过经济、制度、政治、宣传教育等进行塑造,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的乡城、城城、东西南北区域大流动,使得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这必然使得文化观念随之发生变化。正因如此,原新教授基于人口大流动的格局,对于流动人口的婚育观念和婚育行为转变给予充分关注,实证分析了流动人口婚育行为和婚育观念的变动及其成因,提出了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完善生育配套支持措施,缓解流动人口经济压力,加强社会意识和教育,进而塑造新型婚育文化的建议。两位教授团队的研究,让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新时代青年人婚育观念及其变化、婚育文化转变的成因,对塑造新的有利于生育率提升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婚育文化方略进行了有益探索。当然,这一话题极其复杂,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深入研究和探索,需要更多学科的参与,对于如何形塑新型婚育文化也会存在很多争论,最终目的是通过新型婚育文化的构建让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挥更大的效果,从而破解当前面临的低生育率困局。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视域下当代中国婚育观念及新型婚育文化构建陆杰华1,2,孙〓杨2(1.北京大学 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1;2.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婚育观念对婚育行为的塑造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面对我国人口规模和结构显著变化带来的持续性挑战,构建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新型婚育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育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形塑了婚育年龄逐步推迟、离婚和同居现象增多、生育意愿和行为普遍降低、家庭关系结构多元发展等主要人口特征。究其原因,是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大转型,全民尤其是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促使婚育观念发生转变,社会保障制度使家庭经济和赡养功能不断-〓收稿日期:2024-01-21〓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20ZDA32)〓作者简介:陆杰华(1960—),男,辽宁沈阳人,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兼职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孙杨(1997—),男,四川泸州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弱化,社会流动成本挤占婚育行为,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侵蚀婚育价值等综合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对此,构建新时代婚育文化应进一步完善婚育政策支持体系以增强婚育行为的积极效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强调婚育责任和家国价值同构,增强性别平等意识,重视家庭建设,大力弘扬家文化优良传统,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主流意识和社会规范力量,实现适度的婚育水平,最终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