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50 ›› Issue (1): 63-73.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5.01.006
• 哲学研究 • 上一篇
夏莹
XIA Ying1,2
摘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准备阶段以劳动为诠释资本逻辑的核心要素,提出“机器体系”的概念,作为资本生产三要素之一的劳动工具。该概念彰显出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左右的机器,在其自动化的迭代中转变为可以左右人的活劳动形式的“体系”。劳动者,一方面沦为站在机器体系旁边的智能器官,另一方面却也作为推进资本增殖的酵母而左右着机器体系可能迭代的速度与方向,机器体系本质上仍然是人的产物。由此决定了机器体系的诞生固然依赖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却因作为人的产物,具有了逃离资本的可能性方式。马克思在《1857—1858年-〓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视域与当代思考专栏主持人:夏莹(清华大学)主持人语:马克思主义批判不局限于理论探讨,更是在持续批判中实现自我塑造与发展,同时服务于实践,致力于揭示并批判社会问题,从而推动现实变革。本专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视域与当代思考”的两篇文章,旨在向读者展现当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两重维度:一是基于最新的社会现实实践激发对马克思经典文献的再解读,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理论的再阐释丰富引领当下社会实践的发展。具体来说,《马克思的“机器体系”:基于资本逻辑的技术批判路径》一文探讨了“机器体系”的诞生何以依赖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却具备了摆脱资本控制的潜力,从而为今天处于激进迭代的技术批判提供了一种基于资本逻辑所特有的批判视角。《〈《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分析了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时所展现的诸多原创性理论贡献,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当代如何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本专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现实的技术批判以及经典文献中的黑格尔哲学批判的深入分析,力图展现马克思主义时至今日始终具有的强大的批判力量、广泛的解释力和深刻的理论建构能力,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机器体系”:基于资本逻辑的技术批判路径夏〓莹1,2(1.四川美术学院,重庆〓400053;2.清华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084)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准备阶段以劳动为诠释资本逻辑的核心要素,提出“机器体系”的概念,作为资本生产三要素之一的劳动工具。该概念彰显出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左右的机器,在其自动化的迭代中转变为可以左右人的活劳动形式的“体系”。劳动者,一方面沦为站在机器体系旁边的智能器官,另一方面却也作为推进资本增殖的酵母而左右着机器体系可能迭代的速度与方向,机器体系本质上仍然是人的产物。由此决定了机器体系的诞生固然依赖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却因作为人的产物,具有了逃离资本的可能性方式。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收稿日期:2024-07-20〓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A24)〓作者简介:夏莹(1975—),女,山东济南人,博士,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国哲学。夏莹:马克思的“机器体系”:基于资本逻辑的技术批判路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经济手稿》中,借助于机器体系的生产对人类社会财富之本质规定的变革,提出机器体系为人的解放所提供的自由时间的增加,以及对劳动价值论的瓦解,从而瓦解资本逻辑的全部可能性,为今天处于激进迭代的技术批判提供了一种基于资本逻辑所特有的批判视角。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