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磊.犯罪数额规定方式的问题与完善[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8):50-57. [2] 于志刚.论现行法制中关于前科制度的规定[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6):52-57. [3] 于志刚.论前科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J].浙江社会科学,2002(2):104-111. [4] 于志刚.“犯罪记录”和“前科”混淆性认识的批判性思考[J].法学研究,2010(3):42-56. [5] 曲新久.刑法的逻辑与经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林维.论前科的定罪价值[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6):10-12. [7] 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理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 曲新久.试论刑法学的基本范畴[J].法学研究,1991(1):7-8. [9] 张明楷.犯罪构成体系与构成要件要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 林维.论刑事政策的法律化(上)——以前科的意义为中心[J].法学评论,2005(5):40-42. [11] 王作富.中国刑法适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7. [12] 于志刚.论前科制度的量刑价值[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6):18-19. [13] 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4] 林竹静,徐鹏.论罪后情节[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3):11-17. [15] 张明楷.责任刑与预防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6] 樊凤林.刑罚通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7] 张明楷.结果与量刑—结果责任、双重评价、间接处罚之禁止[J].清华大学学报,2004(6):25-27. [18] 林亚刚.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兼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若干规定[J].法学家,2001(3):80-82. [19] 汪明亮.媒体对定罪量刑活动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作用机制[J].现代法学,2006(6):172. [20] 闵滢男.从“李天一案”看媒体对司法公正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3(10):83-84. [2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2] 高铭暄,赵秉志.刑罚总论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3] 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4] 王勇.定罪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5] 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6] 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7] 敦宁.量刑情节适用的基本原则[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84-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