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3]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 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309. [5]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6]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35. [7]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8] 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09. [9] 帕特里克·亨利.不自由,毋宁死[J].山西青年,2013(5):69. [10]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1]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2]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 [13] 萧萐父.熊十力全集:第八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4] 程志华.哲学概念三解[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1):1-6. [15]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 [16]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76. [17] 梯利.西方哲学史·序论[M].增补修订版.伍德增,补.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 [18]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2. [19]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2-3. [20] 程志华.哲学概念:进化与变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8. [21]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98. [22]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23]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4]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594-596. [25] 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9. [2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