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10-07
“YI”字杂考
杨宝忠
2021, 46(5):  1-11.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01
摘要 ( 587 )   PDF (2015KB) ( 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证“YI”字为汉《衡方碑》“褘隋”之“隋”辗转而误,“褘隋”与《毛诗·羔羊》“委蛇”音义相同;《隶释》谓“褘隋”出《韩诗内传》,本员兴宗之说,并非洪适臆说;《韩诗》在宋孝宗乾道年间尚未亡逸,《韩诗》亡于五代后、亡于政和建炎间、至宋亡之已久诸说,皆非是。
集体主义语境下的个性主义诉求—— 也论“延安文艺新潮”
田建民
2021, 46(5):  12-25.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02
摘要 ( 394 )   PDF (1638KB) ( 1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把1940年代初出现在延安的暴露性文学潮流称为“延安文艺新潮”是不合适不确切的。因为这股潮流并不“新”,它其实是五四启蒙文学传统在特殊历史语境下的延续或再现。尽管这些暴露性作品表现了以科学理性反对封建保守的现代意识,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某种社会生活侧面及特定知识群体的真实的思想、情感与心态。但因其个性主义的诉求与当时历史所要求的集体主义不相适宜,加之其不适当地把农民和工农干部当成讥讽与批判的对象,导致二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对立。所以,完全否认其文学价值与积极意义,或抛开历史而谈其现代意识与独特贡献,都是有违历史事实的一偏之见。
近现代转型期楚辞学的学术特征
李金善
2021, 46(5):  26-35.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03
摘要 ( 255 )   PDF (1385KB) ( 1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楚辞学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范畴、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研究理念来说楚辞学研究由直觉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由传统的经学研究向科学研究转变;从研究方法来说突破了传统楚辞学直觉感悟和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走进楚辞研究领域;从研究范畴来看古代楚辞学中从未出现的一些楚辞神话、楚辞考古、楚辞文化、楚辞性别研究等内容都出现在了学者的研究视野中;从研究成果来看,楚辞学研究成果跳出了传统的章句、注、疏、短论、札记等形式,出现了期刊论文和学术专著,且立题符合现代学术标准,内容论证有严密的逻辑,学术视野超越传统范围。
老学研究的回顾、反省与理论创新
李振纲
2021, 46(5):  36-45.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04
摘要 ( 301 )   PDF (1362KB) ( 3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影响最为久远的哲学家。老子首创的道家哲学及其所崇尚的道生德畜、自然无为、谦退慈柔、利物不争、敬畏生命、道宁天下的价值理想,源远流长,惠及古今。要弘扬这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普世价值,离不开当代学人的自觉反省、理论创新与躬行实践。老子哲学的传承与创新,要充分了解老子哲学、老学史及道家文化的研究状况,对老学史源流演变及民国以来以至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学研究的突出成绩、所讨论的重要问题及其理论得失,作出总结、分析和澄清。这样才能在扬弃前人的基础上,聚焦时代精神,追踪学术前沿,转换问题意识,创新理论范式、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把老子哲学及道家文化研究推向新的境界。
论马克思《巴黎手稿》写作的思想资源问题
宫敬才
2021, 46(5):  46-53.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05
摘要 ( 393 )   PDF (1368KB) ( 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巴黎手稿》自1932年正式发表到现在始终是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之一,核心是如何理解其中的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理论,研究者以为这就是《巴黎手稿》的主题思想。这是纯哲学语境理解的结果,不符合马克思当时的思想实际。《巴黎手稿》是政治经济学与哲学有机统一的经济哲学语境,主题思想是质疑和批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制度。这种主题思想的铸就与马克思写作《巴黎手稿》时依凭的思想资源有直接关系,较有代表性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青年恩格斯的经济学、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巴黎手稿》研究的历史明证可鉴,研究者们或是忽略部分思想资源的客观存在及其影响作用,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和青年恩格斯的经济学;或是对部分思想资源的影响作用作出扭曲性判断,如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判断。两种做法的共同作用使然,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语境和主题思想皆被误解。关注和研究马克思《巴黎手稿》写作时依凭的思想资源问题,发现和揭示出二者之间细微且复杂的内在联系,我们就能更容易地进入马克思当时的心智世界,进而准确全面地理解《巴黎手稿》的经济哲学语境和主题思想。
中国文化的特质、基础及可有贡献——德克·卜德关于汉学的基本认识
程志华
2021, 46(5):  54-63.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06
摘要 ( 473 )   PDF (1603KB) ( 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卜德研究中国文化涉及面很广,但核心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中国神话不像西方文化具有完整的“神话体系”,而是以“零星碎片”“历史化”为存在状态。其二,中国人虽不以逻辑思维见长,但却具有明显的“分类思维”。其三,汉语言文字的重要特征是表意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四,中国文化的“主导观念”体现在对“超自然世界”“自然世界”“人的世界”的看法中。四个方面虽然相对独立,但均以“和谐宇宙观”为基础,而“和谐宇宙观”可对人类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可贵的是,卜德研究中国文化以多元文化观为前提。因此,他不仅看到中国文化的不足,亦能认识到其优长之处。
宋代生产力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姜锡东
2021, 46(5):  64-73.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07
摘要 ( 512 )   PDF (1439KB) ( 2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最发达的是中东地区;第二阶段欧洲南部、印度和中国赶了上来,各有优势特色,难分伯仲;第三阶段的优势在东方,中国宋朝最发达,无与伦比;第四阶段的优势在欧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始终领先于全球。各国各地区各有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但早期先进,并不意味着可以一直发达,不乏后来居上的情况,技术的发明、提高和普及同样重要。推动欧洲率先发生“工业革命”和近代化的诸多因素中,唐宋时期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三大发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辽宋西夏金时期族际饮食文化交流略论
王善军
2021, 46(5):  74-81.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08
摘要 ( 530 )   PDF (1609KB) ( 2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宋西夏金时期,中国境内不同经济形态的各民族,在饮食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农耕民族饮食与游牧民族饮食的交融。一方面,农耕民族以谷物食品为主的主食不但在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副食、果品、饮品等对游牧民族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游牧民族主食的乳肉制品,逐渐成为农耕民族的副食品种,游牧民族副食蔬果类的某些品种、饮食器具,尤其是合餐制的饮食方式对农耕民族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相同经济形态的民族,其饮食文化也往往各具特色,并在民族和地区间相互交流。饮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族际交流,不但推动了各民族生活方式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相互认同意识的发展。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历史考察
王定华
2021, 46(5):  82-88.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09
摘要 ( 634 )   PDF (1441KB) ( 1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等教育要获得繁荣,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探索和研究。伴随着美洲大陆发现和移民出现,美国高等教育应运而生,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在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受英国影响,水平参差不齐,但为其后续发展多样性特色奠定了基础。独立建国后至南北战争前夕,教育行政分权体制确立,形成了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学校模式多样化特点。南北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莫里尔法》及赠地学院设立,以及后续系列法案出台,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大发展时期。二战至20世纪末,通过制定《退伍军人权利法》,发展社区学院,颁布《国防教育法》,出台《高等教育法》等系列举措,美国高等教育开始逐步走向繁荣。进入21世纪后,美国高等教育仍在不断进行探索,陆续出台相关法案、发布相关报告和改革行动计划等。考察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历程,借鉴参考其历史经验与教训,对致力增强高等教育质量与竞争力的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较中的日本视野:樋口长市比较教育思想探析
李文英
2021, 46(5):  89-97.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10
摘要 ( 293 )   PDF (1415KB) ( 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初叶,借鉴外国教育经验的迫切要求使得日本比较教育学科初步形成并快速发展,在欧美比较教育影响下进入了比较教育“因素分析”发展时期。著名比较教育学家樋口长市是这一时期日本比较教育研究的典型代表,他阐释了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质、学科目的、学科功能、研究方法等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揭示了比较教育研究有利于清晰认识本国教育的学科功能,大力倡导对外国教育特质进行研究,发展了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方法,开启了比较教育问题研究范式,拓展了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引领日本比较教育学走上了系统化发展的道路。樋口长市的比较教育思想在世界比较教育研究中植入了东方文化视角,对日本乃至世界比较教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普通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省级监测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基于河北省的实践
胡保利
2021, 46(5):  98-105.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11
摘要 ( 279 )   PDF (1058KB) ( 1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省级普通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测工作是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监测服务是支撑省域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梳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发展过程,分析中国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服务体系建构现状,进而结合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测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剖析省级普通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测服务体系的框架设计、实施路径、建设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并就其未来发展进行反思。
中国人口回旋空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和作用
王金营
2021, 46(5):  106-121.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12
摘要 ( 956 )   PDF (1666KB) ( 1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国际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党中央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和形成新发展格局中需要更加综合的视角考虑中国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力资本及人口空间分布等因素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独特优势。中国拥有的巨大人口规模所形成的巨大市场效应,有利于促进和带来社会分工精细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巨大的人口规模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而充足的有效劳动供给、人力资本和人才储备;巨大的人口规模也为技术创新和进步提供人力资本支撑以及市场需求条件;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广袤的空间回旋优势、利用区域间发展差异特征,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梯次转移,保持产业体系的完整和协调发展,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禀赋的配置。因此,即便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背景下,只要充分发挥人口规模巨大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内需和外需、投资和消费、出口和进口等环节的联通枢纽作用,必能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而保障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啮合点”
成新轩
2021, 46(5):  122-129.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13
摘要 ( 359 )   PDF (1433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的形势下,习近平在明确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型格局。对于国内与国际双循环如何实现良性互动,首先对自由贸易区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啮合点”,并从中国自由贸易区区域价值链构建、市场规模扩张、一体化深度加强、自由化程度提升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最后,从自由贸易区建设角度提出了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保障措施。
论股权代持的法律性质和效力
刘俊海
2021, 46(5):  130-142.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14
摘要 ( 737 )   PDF (1482KB) ( 2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公司法》即将迎来第六次修改之际,明确股权代持的法律性质和效力有助于在鼓励投资兴业与维护交易安全之间实现动态平衡与同频共振。鉴于信托法承认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信托义务的严格性,除非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另有特别约定,应运用信托关系去解释和梳理股权代持关系。要基于“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现代法治理念,充分尊重和有效保护股权代持的效力。股权代持关系的效力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就对内关系而言,要大力弘扬契约精神和信托文化,要全面夯实隐名股东的知情权、收益权、股权行使策略调整权、股权处分撤销权、名义股东解任权、治理参与权和显名权等一系列权利。就外部关系而言,外观主义是化解隐名股东与善意第三人之间权利冲突的基本原则。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股权代持情形,有助于维护交易安全,改善股权流动性。在强制执行程序中,隐名股东也应礼让名义股东的善意债权人。但若名义股东的债权人明知或应知名义股东与隐名股东之间的股权代持关系,则不适用外观主义原则。为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对股权代持的效力应采取“原则有效、例外无效”的价值取向。为严格限定无效股权代持协议的范围,建议导入“三步法”思维,精准识别效力性规范。裁判者援引“公序良俗”确认股权代持无效时更应慎之又慎。
培育全民法治观念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图景
孟庆瑜
2021, 46(5):  143-153.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15
摘要 ( 255 )   PDF (1441KB) ( 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积极培育全民法治观念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确立一个目标,即法律信仰,其在形式上表现为法律遵守、法律尊重和法律尊崇,在内容上呈现为规则意识、民主观念和契约精神;运用两种机制,即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通过三条路径,即规范层面的制度激励、实践层面的过程体验和精神层面的宣传教育。其中,制度激励主要运用道德法律化机制,旨在培训法律遵守;过程体验和宣传教育主要运用法律道德化机制,旨在培养法律尊重和培植法律尊崇。积极培育全民法治观念是个系统工程,实践中必须围绕规则意识、民主观念和契约精神全面实施,实现三条路径间的密切配合、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体系性合力,塑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中国司法的实质公开及其保障
陈玉忠
2021, 46(5):  154-160. 
DOI: 10.3969/j.issn.1005-6378.2021.05.016
摘要 ( 405 )   PDF (1393KB) ( 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不同的要求和所呈现出的不同状况,司法公开有全面公开、部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形式公开、实质公开之分。尽管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基本实现了由单纯的庭审公开向司法活动的全方位公开的转变以及由以审判程序公开为主向审判程序公开和裁判结果公开并重的转变,使中国司法公开制度初步具有了统一性以及全面性的特点。但也应看到,包括裁判依据、合议庭以及审判委员会的少数不同意见在内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依然不在公开之列。实质公开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公开的效果,制约着司法公开终极目标的实现。实现司法公开尤其是实现司法的实质公开,既需要各级法院各类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更需要不断深化司法制度改革的保障以及不断创新司法工作机制的支撑。从当前来看,应当重点解决司法流程信息还未真正全面公开,裁判依据未能做到详尽公开,合议庭以及审判委员会的少数不同意见不允许公开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