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忠礼.略论宋代士大夫的法制观念[J].浙江学刊,1996(1):107-112. [2] 张本顺,刘俊.“推究情实,断之以法”:宋代士大夫法律品格解读——兼论中国古代伦理司法说之误[J].西部法学评论,2015(3):40-55. [3] 田志光.宋朝士大夫“依法治国”观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1):84-89. [4] 陈景良.“文学法理,咸精其能”(上)(下)——试论两宋士大夫的法律素养[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秋季号:84-95;1997年春季号:89-106. [5]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4. [7] 王志强.《名公书判清明集》法律思想初探[J].法学研究,1997(5):118-134. [8] 柳立言.南宋的民事裁判:同案同判还是异判?[J].中国社会科学,2012(8):153-178. [9]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 [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1] 王应麟.玉海[M].扬州:广陵书社,2003. [12] 陈襄.州县提纲[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 [13] 沈括.新校正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4]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5] 苏洵.苏洵集[M].北京:中国书店,2000. [16] 宫崎市定.王安石的吏士合一政策[C] //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五代宋元.北京:中华书局,1993. [17] 祖慧.论宋代胥吏的作用及影响[J].学术月刊,2002(6):79-85. [18] 王恽.秋涧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 [19] 苏舜钦.苏舜钦集编年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1. [20] 真德秀等.名公书判清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1] 叶適.叶適集·水心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3] 陈淳.北溪大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 [24] 胡太初.昼帘绪论[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 [25] 陈舜俞.都官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 [26] 佚名.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7] 苏颂.苏魏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8] 梁启超.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M] //饮冰室合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29]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0] 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1] 苗苗,赵晓耕.从“阿云之狱”看宋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9-75. [32] 邱浚.大学衍义补[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33]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4] 窦仪.宋刑统[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5] 苏辙.龙川略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6]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第四册[M].成都:巴蜀书社,2009. [37] 柳开.请家兄明法改科书[M] //曾枣庄,刘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8] 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9] 何勤华.中国古代法学世界观初探[J].法学家,1998(6):4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