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皮建才,仰海锐.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区域内还是区域外?[J].经济管理,2017(7):19-33. [2] 涂满章,詹圣泽,詹国南.世界特大城市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借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8):115-118. [3] 武义青,柳天恩,窦丽琛.建设雄安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7(3):1-5. [4] 刘红玉,胡钦如蓝.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选择——基于两大后发创新城市的借鉴[J].河北学刊,2017(4):143-147. [5] 田学斌,柳天恩,武星.雄安新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7(7):17-22. [6] 孟祥林.“分散布局”与“分步发展”:雄安新区城镇体系与子城镇团构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16. [7] 孟卫东,吴振其,司林波.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方略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7(7):23-27. [8] 徐振强.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雄安的有效创新[J].区域经济评论,2017(4):69-74. [9] 叶振宇.雄安新区与京、津、冀的关系及合作途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89-93. [10] 徐永利.雄安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64-67. [11]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19. [12] 李峰.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63-68. [13] 佟家栋,谢丹阳,包群,等.“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笔谈[J].中国工业经济,2017(6):5-59. |